当 22 岁的林晓在体检中查出卵巢储备功能接近 35 岁女性水平时,她才意识到自己熬夜追剧、外卖度日的生活方式正在悄悄透支生育力。在我国,像林晓这样对生育健康缺乏认知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数据显示,我国不孕不育率已从 2007 年的 12% 攀升至 2025 年的 18%,其中 30 岁以下患者占比突破 25%。生育力的衰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累积的结果。从青春期开始建立科学的健康管理体系,才能为未来的生育打下坚实基础。
一、生殖系统保护:筑牢生育 “防线”
(一)科学避孕,避免 “隐形伤害”
意外妊娠后的人工流产是导致不孕的重要诱因。正确的避孕方式不仅能避免意外怀孕,还能保护生殖系统健康。


(二)HPV 疫苗接种,预防宫颈癌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其致病元凶是高危型 HPV 病毒。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俞梅主任医师强调,HPV 感染不仅会导致宫颈癌,还可能引起宫颈粘连、输卵管炎等并发症,间接导致不孕。
二、生活方式管理:构建生育友好型习惯
(一)饮食策略:为生殖系统 “充电”
卵巢和精子的健康与营养状况密切相关。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营养科制定的 “生殖营养方案” 值得参考:
(二)作息规律:避免 “熬夜伤巢”
23 点至凌晨 1 点是卵巢和睾丸修复的黄金时段。长期熬夜会导致:
- 女性:褪黑素分泌减少,打乱下丘脑 – 垂体 – 卵巢轴,出现月经紊乱。研究显示,每天睡眠不足 6 小时的女性,AMH(卵巢储备指标)水平比睡眠充足者低 30%。
- 男性:睾酮分泌下降,精子数量减少。熬夜超过 3 个月,精子活力可下降 15%-20%。
建议年轻人建立 “23 点前入睡” 的作息习惯,周末也不超过 24 点,逐步调整生物钟。


(三)运动方案:适度锻炼促生育
科学运动能改善生殖系统血液循环,但过度运动反而会影响生育。
(四)环境防护:远离 “生殖毒素”
现代生活中的环境污染物会干扰内分泌系统,影响生殖细胞质量:
- 减少塑料接触:使用玻璃或不锈钢餐具,避免微波加热塑料盒(释放双酚 A)。
- 装修注意:新房装修后通风 6 个月以上,甲醛、苯等物质会导致卵子染色体异常。
- 化妆品选择:避免含邻苯二甲酸酯的指甲油、香水,这类物质会降低睾酮水平。
三、定期监测:建立生育力 “档案”
(一)女性生育力评估
建议 25 岁以上女性每年进行一次生殖健康检查,重点包括:
- 卵巢储备检测:
- AMH(抗缪勒管激素):正常值>1.1ng/ml,低于 0.7ng/ml 提示卵巢功能下降。
- 窦卵泡计数(AFC):通过阴超检测,10-15 个为理想状态。
- 子宫检查:
- 妇科超声:排查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病变。
- HPV+TCT 联合筛查:预防宫颈癌,尤其有性生活女性需每年一次。
(二)男性生育力评估


男性应在 30 岁前进行首次精子质量检测,指标包括:
- 精子浓度:正常≥1500 万 /ml。
- 前向运动精子比例:正常≥32%。
- 畸形率:正常≤96%。
四、心理调节:缓解 “生育焦虑”
长期精神压力会通过神经 – 内分泌系统影响生育功能。
建议通过以下方式缓解压力:
- 正念冥想:每天 10 分钟,专注呼吸,降低交感神经兴奋。
- 社交支持:与伴侣共同学习生育知识,避免独自承受压力。
- 兴趣培养:通过运动、绘画等转移注意力,减少对生育问题的过度关注。
生育力不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年轻时的每一个健康选择,都是在为未来的家庭幸福投资。记住,预防不孕不育,从来都不嫌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