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皮肤科门诊,每天都能遇到因皮肤瘙痒、红斑前来就诊的患者,其中不少人被确诊为特应性皮炎。这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并非简单的 “过敏” 或 “湿疹”,它不仅影响皮肤健康,还可能伴随呼吸道过敏等全身症状,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困扰。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与遗传、免疫异常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从遗传角度看,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有过敏性疾病史,孩子患病的概率会显著增加,这是因为遗传会影响皮肤屏障功能的完整性。正常的皮肤屏障能锁住水分、抵御外界刺激,而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屏障存在缺陷,就像 “城墙” 出现了裂缝,水分容易流失,外界的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宠物皮屑)和刺激物也能轻易侵入,引发炎症反应。
瘙痒是特应性皮炎最典型的症状,且具有 “夜间加重” 的特点。患者常常在夜间被剧烈瘙痒唤醒,反复抓挠会导致皮肤破损、渗液、结痂,形成 “瘙痒 – 抓挠 – 加重” 的恶性循环。除了皮肤症状,约 70% 的儿童患者和 50% 的成人患者还会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等 “特应性三联征”,这意味着特应性皮炎可能是全身过敏反应的 “皮肤信号”。


在治疗方面,特应性皮炎需要 “分级管理”。轻度患者以基础护理为主,选择温和的保湿霜修复皮肤屏障是核心 —— 每天洗澡后 3 分钟内涂抹保湿霜,能有效锁住皮肤水分,减少瘙痒发作。中重度患者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控制炎症反应。近年来,生物制剂和 JAK 抑制剂等新型治疗手段的出现,为传统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带来了新希望,但这些药物需严格评估适应症,不可自行使用。


预防特应性皮炎的发作同样重要。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规避过敏原,如定期清洁床品减少尘螨滋生、避免接触已知过敏的食物或物质;洗澡时水温控制在 37-40℃,避免过度清洁破坏皮肤屏障;穿着宽松、透气的纯棉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刺激。此外,心理因素也会影响病情,长期焦虑、紧张可能加重瘙痒,患者可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调节情绪,配合治疗提升康复效果。
特应性皮炎虽然难以 “根治”,但通过科学的治疗和护理,绝大多数患者的病情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回归正常生活。关键在于患者及家属树立正确的疾病认知,积极配合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避免盲目使用偏方或滥用药物,才能让 “敏感” 的皮肤逐渐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