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时眼睛不疼不痒,怎么突然就查出青光眼了?” 在眼科门诊,不少青光眼患者都有这样的疑惑。作为全球首位不可逆致盲眼病,青光眼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 “隐匿性”—— 早期症状不明显,等到患者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时,视神经往往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损伤。因此,了解青光眼的发病特点,做好早期筛查,是保护视力的关键。


青光眼的本质是 “眼压升高导致视神经损伤”。正常情况下,眼睛内的房水会不断生成和排出,维持着稳定的眼压(正常范围为 10-21mmHg)。当房水排出通道受阻(如小梁网堵塞、房角狭窄),或者房水生成过多时,眼压就会升高,像 “洪水” 一样压迫视神经。视神经是传递视觉信号的 “电线”,长期受压会导致神经纤维逐渐坏死,进而出现视野缩小(从周边向中心逐渐缺失),最终失明。
根据发病机制和症状,青光眼主要分为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和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两类。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多见于中老年人,进展缓慢,早期几乎没有任何症状,患者往往在体检或因其他眼病就诊时偶然发现,等到出现 “看东西范围变小”“走路容易撞人” 等症状时,病情已进入中晚期。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则起病急骤,常表现为突然的眼胀、眼痛、头痛、恶心呕吐,甚至出现视力急剧下降,这种情况属于眼科急症,若不及时治疗(24-48 小时内眼压未控制),可能在短时间内导致永久性失明。


哪些人是青光眼的高危人群?首先是 “年龄因素”,40 岁以上人群青光眼发病率显著升高,且随年龄增长逐年上升;其次是 “遗传因素”,如果直系亲属中有青光眼患者,本人患病风险会增加 3-5 倍;此外,高度近视(近视度数>600 度)、糖尿病、高血压、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长期滴用含激素的眼药水、口服激素药物)的人群,也属于青光眼的高危群体,需要重点关注。
青光眼的筛查并不复杂,常规的眼科检查(眼压测量、眼底检查、视野检查、房角检查)就能有效发现早期病变。建议 40 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眼科体检,高危人群则需每半年检查一次。一旦确诊青光眼,治疗的核心目标是 “控制眼压,保护视神经”,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使用降眼压眼药水)、激光治疗(如小梁成形术、虹膜周边切除术)和手术治疗(如小梁切除术、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需要注意的是,青光眼是 “终身疾病”,患者需要长期随访,根据眼压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即使症状消失也不能擅自停药,否则可能导致眼压反弹,加重病情。


很多人误以为 “青光眼只有老年人会得”,但实际上,儿童也可能患先天性青光眼,青少年可能患发育性青光眼。因此,青光眼的预防和筛查需要 “全年龄段关注”—— 儿童若出现 “眼睛大、畏光、流泪” 等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青少年和成年人若有高危因素,也需定期检查。只有做到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有效阻止青光眼对视力的破坏,避免 “失明” 的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