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99健康网

过敏性结膜炎 —— 春季高发的 “眼痒元凶”,正确应对不盲目用药

2025-09-05
每到春季,眼科门诊就会迎来一批 “揉眼睛” 的患者,他们大多表现为眼睛瘙痒、发红、流泪、分泌物增多,部分患者还会伴随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这些症状很可能是 “过敏性结膜炎” 引起的。作为最常见的眼表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结膜炎虽然不会导致失明,但反复发作的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正确认识和应对至关重要。
过敏性结膜炎的发病机制是 “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当眼睛接触到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霉菌孢子等)时,免疫系统会将其误认为 “有害物质”,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组胺会刺激眼表的血管和神经,导致眼睛瘙痒、发红、流泪、眼睑肿胀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眼部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多为透明黏液状,与细菌性结膜炎的黄色脓性分泌物有明显区别。
根据过敏原的不同,过敏性结膜炎可分为 “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 和 “常年性过敏性结膜炎”。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多在春季、秋季发作,主要由花粉(如树木花粉、杂草花粉)引起,症状随季节变化而加重或缓解;常年性过敏性结膜炎则全年均可发作,主要由尘螨、动物皮屑、霉菌等室内过敏原引起,症状相对稳定,但在接触过敏原后会突然加重。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过敏性结膜炎 ——“巨乳头性结膜炎”,常与长期佩戴隐形眼镜、眼部假体(如义眼)有关,是由于异物刺激眼表,引发免疫反应所致。
过敏性结膜炎的诊断并不困难,医生通常根据患者的症状(如眼痒、发红、流泪)、病史(如过敏史、接触过敏原的情况)以及眼部检查(如裂隙灯检查,观察眼表是否有滤泡、乳头增生)即可确诊,必要时还会进行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 IgE 检测),明确具体的过敏原,以便患者更好地规避。
药物治疗则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常用药物包括 “抗组胺药”“肥大细胞稳定剂”“糖皮质激素” 和 “人工泪液”。抗组胺药(如奥洛他定滴眼液)能快速缓解眼痒、发红等症状,适合急性发作期使用;肥大细胞稳定剂(如色甘酸钠滴眼液)则能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适合在过敏季节来临前提前使用,减少症状发作频率;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如氟米龙滴眼液)抗炎效果强,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眼压升高、白内障等副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人工泪液则能稀释眼表的过敏原和炎症介质,缓解眼睛干涩、异物感,适合所有类型的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可长期使用。
过敏性结膜炎虽然容易反复发作,但通过规避过敏原和科学治疗,症状能得到有效控制。关键在于患者了解自身的过敏原,做好预防措施,同时在症状发作时及时就医,遵循医嘱用药,才能让眼睛在过敏季节也能保持舒适健康。

最新文章

守护新生:男性在分娩与产后的坚实力量

男科

 

阅读15926

孕期护航:男性在生育旅程中的温暖担当

男科

 

阅读13774

试管婴儿的社会思考:技术、伦理与认知的平衡

妇科

 

阅读12304

试管婴儿背后的生命故事:爱与坚持的漫长旅程

不孕

 

阅读13118

试管婴儿技术:打开生命之门的科学钥匙

不孕

 

阅读16222

冀ICP备20240911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