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熬夜对眼睛的伤害只有黑眼圈和眼疲劳,实则不然。从眼科医学角度来看,熬夜会对眼部的角膜、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等多个结构造成损伤,这些伤害不仅会影响视觉质量,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视力不可逆下降,甚至引发眼部疾病。
首先,熬夜会损伤角膜,引发 “眼表危机”。角膜是眼球前部的透明组织,负责折射光线,它需要通过泪液保持湿润和透明。夜间睡眠时,眼睑闭合,泪液会均匀分布在角膜表面,修复白天受到的微小损伤。但熬夜时,眼睛长时间处于睁开状态,泪液蒸发速度加快,同时泪腺分泌泪液的量也会减少,导致角膜表面泪膜不稳定、破裂。这种情况持续时间过长,会使角膜上皮细胞干燥、脱落,引发 “干眼症”,出现眼睛干涩、刺痛、畏光等症状。有研究显示,连续熬夜 4 小时,泪膜破裂时间会从正常的 10 秒以上缩短至 3 秒以下,而长期干眼症若不及时干预,会导致角膜上皮缺损,影响视力。
其次,熬夜会加重晶状体负担,增加 “白内障” 风险。晶状体是眼球内的透明结构,通过调节曲度让光线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熬夜时,眼睛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睫状肌持续收缩,会导致晶状体处于过度调节状态,得不到充分休息。同时,熬夜产生的自由基会攻击晶状体蛋白质,导致蛋白质变性、混浊,而晶状体混浊正是白内障的主要成因。临床数据表明,长期熬夜的人群,白内障发病年龄比正常作息者提前 8-10 年,且病情进展速度更快,严重时会导致失明。
再者,熬夜会损伤视网膜,影响 “视觉信号传递”。视网膜是眼球后部负责感光的组织,含有大量感光细胞,能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形成视觉。夜间是感光细胞修复和更新的关键时期,长期熬夜会让感光细胞得不到充分休息,持续处于工作状态,导致细胞功能受损、数量减少。尤其是在熬夜时使用电子设备,屏幕发出的蓝光会进一步加重对视网膜的损伤,破坏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影响感光细胞的营养供应。有研究发现,连续熬夜并使用电子设备的人,视网膜感光细胞活性会下降 35%,这会直接导致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甚至出现 “夜盲症”,即夜间或弱光环境下看不清东西。
最后,熬夜会压迫视神经,引发 “视神经疲劳”。视神经负责将视网膜传递的神经信号输送到大脑,熬夜时,眼睛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会导致眼部血液循环不畅,视神经得不到充足的血液和氧气供应,出现水肿、缺血等情况。长期如此,会导致视神经功能下降,出现视野缺损、色觉异常等问题,严重时还可能引发 “视神经萎缩”,这种损伤通常是不可逆的,会永久影响视力。
保护眼睛,从拒绝熬夜开始。保证充足的睡眠,让眼睛在夜间充分休息,才能维持眼部结构和功能的健康,避免视力受损。如果因工作等原因不得不熬夜,也要注意每小时休息 10 分钟,远眺放松眼睛,减少眼部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