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体系中,失眠被称作 “不寐”,其相关论述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书中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阳气盛,则寤” 的记载,精准点明了睡眠与阴阳平衡的紧密关联。中医认为,失眠并非独立疾病,而是人体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阴阳失衡的外在体现,核心病机在于 “阳不入阴”。当人体阳气在夜间无法正常潜藏于阴分,心神失去阴血濡养而躁动不安,便会引发夜不能寐的症状。这种认知打破了 “失眠仅为神经问题” 的片面观点,强调从整体层面探寻睡眠失常的根源。


从临床辨证角度,中医将失眠划分为多种证型,各证型症状差异显著,需结合具体表现精准区分。其中,心脾两虚型最为常见,尤其多见于长期伏案工作者、产后女性及中老年人群。此类患者典型症状为入睡困难,即便入睡也易因轻微声响惊醒,且多梦,梦境多与日常生活相关。同时伴随心血不足与脾气虚弱的表现,如白天心悸不安、记忆力减退,稍作活动便觉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无光泽,舌色淡、舌苔薄白。其病机为长期思虑过度或慢性耗损导致心血亏虚,脾气受损,气血生化不足,无法濡养心神,致使心神不安而失眠。


肝火扰心型则多见于情绪波动频繁、压力较大的人群,如职场白领、青少年学生。患者常表现为夜间烦躁难眠,严重时甚至彻夜不眠,脑海中思绪纷乱难以平静。伴随症状多与肝火旺盛相关,如晨起头晕头胀、口苦咽干,情绪易急躁易怒,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眼睛干涩发红、耳鸣等症状,舌质偏红、舌苔黄。该证型多因长期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肝火上扰心神,使心神躁动而无法安宁,进而引发失眠。
痰热扰心型在饮食油腻、体型偏胖的人群中较为多见。患者主要症状为睡眠浅,易惊醒,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且夜间常感胸闷憋气,偶有咳嗽痰多,痰液多黏稠色黄,口中发苦发黏,舌苔黄腻。其病机为长期饮食不节,摄入过多肥甘厚味食物,损伤脾胃功能,导致水湿运化失常,聚湿生痰,痰浊日久化热,痰热上扰心神,影响心神安宁,从而出现失眠症状。


此外,心肾不交型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尤其多见于患有慢性疾病或长期熬夜者。患者常见症状为夜间心悸不宁、失眠多梦,梦境多杂乱无章,同时伴随肾阴亏虚的表现,如腰膝酸软、夜间潮热盗汗,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口干咽燥、手足心热等症状,舌红少苔。此证型的核心病机为肾阴亏虚,无法向上滋养心阴,导致心火相对偏亢,形成 “心火亢于上,肾水亏于下” 的失衡状态,心神受亢盛心火扰动而失眠。
中医对失眠的认知与分型,始终围绕 “辨证论治” 的核心思想,强调结合患者具体症状、体质、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只有精准把握不同证型的病机与症状特点,才能为后续制定个性化调理方案奠定基础,实现从根本上改善失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