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时代,“眼睛干涩、异物感、视物模糊” 已成为许多人日常的眼部困扰,这些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 —— 干眼症。据我国眼科临床数据统计,干眼症发病率已达 21%-30%,尤其在办公族、青少年等群体中高发,成为影响视觉健康的 “隐形杀手”,却常因症状初期不明显而被忽视。
干眼症并非简单的 “眼睛缺水”,而是由泪液分泌不足、泪液蒸发过快或泪液质量异常导致的眼表疾病。正常情况下,泪液会在眼球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起到润滑、保湿和抵御外界刺激的作用。当这层保护膜受损时,眼表上皮细胞失去滋养,就会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轻度患者常感到眼干、眼痒、短暂视物模糊,若长期未得到干预,可能发展为眼表炎症、角膜损伤,严重时甚至影响视力。


从眼科临床来看,干眼症的高发人群具有明显特征。首先是 “电子屏幕依赖者”,无论是办公室职员长时间使用电脑,还是青少年沉迷手机、平板,屏幕蓝光会抑制泪液分泌,同时眨眼次数减少(正常每分钟眨眼 15-20 次,看屏幕时可降至 5-8 次),导致泪液蒸发加速;其次是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泪腺功能逐渐衰退,尤其是女性绝经后,激素水平变化会进一步降低泪液分泌量;此外,长期佩戴隐形眼镜、处于空调房或干燥环境,以及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或长期使用抗抑郁药、降压药等,都可能诱发干眼症。
科学诊断是防治干眼症的关键第一步。眼科医生通常会通过多项检查明确病情: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试验)可测量泪液分泌量,判断是否存在分泌不足;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能评估泪膜稳定性,若时间短于 10 秒则提示泪膜异常;眼表荧光素染色检查可观察角膜上皮是否存在损伤,辅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此外,针对部分患者,医生还会进行泪液渗透压检测,进一步明确病因。


在治疗与预防方面,需根据病情轻重采取分层干预措施。轻度干眼症患者可通过改善生活习惯缓解,如每使用电子屏幕 40 分钟休息 5 分钟,有意识地多眨眼,在空调房放置加湿器保持空气湿度(湿度维持在 40%-60% 为宜),避免用手揉眼以防眼表损伤。
中度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人工泪液,优先选择不含防腐剂的单剂量剂型,避免长期使用含防腐剂的眼药水损伤眼表。对于睑板腺功能障碍导致的干眼症,可通过睑板腺按摩、热敷(每天 1-2 次,每次 10-15 分钟,温度 40℃左右)促进睑板腺脂质分泌,改善泪膜稳定性。


重度患者则需采取更专业的治疗手段,如强脉冲光治疗、睑板腺探通术,或短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控制眼表炎症。需要注意的是,干眼症治疗需长期坚持,不可因症状缓解而擅自停药,同时定期到眼科复查,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保护眼睛健康,需从日常细节入手。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保持良好的用眼环境、定期进行眼科检查,才能有效预防干眼症,让 “心灵的窗户” 始终保持清澈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