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排便这一看似平凡的行为,实则与我们的身体健康乃至寿命息息相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排便次数不仅反映了消化系统的健康状态,还可能与长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在《细胞报告医学》上发表过一项研究,揭示了排便频率与健康之间的联系。研究人员对 1400 余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进行了调查,收集了他们的血液化学、肠道微生物组和遗传学等数据。研究人员根据受试者报告的排便次数将他们分成了四组:便秘组(每周 1 – 2 次)、低正常组(每周 3 – 6 次)、高正常组(每天 1 – 3 次)和腹泻组。
研究结果显示,便秘组的受试者由于粪便长时间停留在肠道内,肠道微生物会耗尽可用的纤维,转而发酵蛋白质,产生吲哚硫酸盐、甲酚硫酸盐等毒素。这些毒素不仅会引发肠道问题,还可能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全身健康。而腹泻组的受试者则多有炎症和肝损伤。相比之下,每日排便 1 – 2 次的受试者体内存在与健康相关的纤维发酵肠道细菌,这些细菌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营养吸收。
国内专家也对排便频率给出了明确的建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徐志洁指出,2 – 3 天排便一次或每天排便 1 – 3 次均属于正常现象。中日友好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郑丽华也认为,每日排便 1 – 2 次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只要每日排便次数不超过 3 次,都属于正常范围。
那么,如何才能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让我们的肠道更健康呢?首先,了解并利用一天中的两个黄金排便时间是非常重要的。早上起床后,身体会产生起立反射,这种反射会刺激胃肠道蠕动,帮助粪便排出。餐后也是一个重要的排便时间点,进食后胃肠道会被进一步刺激,引发天然的排便反应。
除了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饮食调整也是关键。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同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也能使大便更湿润,易于排出。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本身排便规律的人突然出现便秘和腹泻交替的情况,或者便秘的人突然排便次数增加,这可能是肠道健康出现问题的信号,建议及时就医进行检查。
排便这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其实是我们身体健康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肠道的健康状况,甚至可能影响我们的寿命。但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知识和方法,就能改善排便问题,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守护我们的肠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