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将猝死定义为 “在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看似健康的个体因自然原因突然死亡,死亡通常在症状发生后的一至六小时内发生”。这种突然的生命终止,常常与心脏直接相关的疾病有关。在中国,每年大约有 100 万人死于猝死,这意味着每分钟约有 3 到 4 个人失去生命。那么,猝死究竟有没有规律可循?通过对 5516 例猝死者的详细解剖和分析,医学专家们发现了一些共同的特点。

高血压患者占比高
在这 5516 例猝死者中,高血压患者的比例高达 37.95%。高血压堪称心脑血管疾病的 “罪魁祸首” 之一,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会对血管壁造成损害。研究表明,血压每升高 20/10 毫米汞柱,猝死风险便会增加 20%。持续的高血压使得心脏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来泵血,血管壁在高压冲击下逐渐变得脆弱,容易引发血管破裂,或者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进而诱发心源性猝死等严重后果。
情绪激动与过度劳累是重要诱因
情绪激动和过于劳累在猝死诱因中共同占据了超过 50% 的比例。当人处于激动状态时,体内会分泌大量肾上腺素等激素,使得心脏负荷瞬间增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极易触发致命的心律失常。而过度劳累则如同温水煮青蛙,身体长期处于疲惫状态,心脏持续高强度工作,得不到充分休息。这种情况下,心脏的正常节律容易被打乱,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问题,最终引发猝死。比如,长期熬夜加班的上班族,或是情绪容易大起大落的人群,都在无形之中增加了猝死的风险。
心源性猝死是主要类型
在所有猝死案例中,心源性猝死占比高达 57.76%,是最为主要的类型。心脏一旦出现异变,如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会导致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失去泵血能力。此时,患者会迅速丧失意识,全身器官因得不到血液供应而功能衰竭,生命快速消逝。许多看似健康的人,可能本身存在隐匿性的心脏疾病,在一些诱因的作用下,就可能引发心源性猝死。
31 至 63 岁为高发年龄段
31 至 63 岁的人群成为了猝死的高发年龄段。这个阶段的人,通常在事业上处于关键时期,工作压力巨大,经常需要加班熬夜、应酬喝酒。同时,他们还肩负着家庭的重任,生活压力也不小。长期处于这种双重压力之下,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再加上不规律的饮食和作息习惯,“三高” 等慢性疾病悄然找上门。这些慢性疾病进一步损害心血管系统,使得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更容易受到猝死的威胁。

猝死虽然看似突然,但并非完全无迹可寻。了解这些易猝死人群的共同点,我们便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预防。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积极控制血压等慢性疾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有助于降低猝死的风险,守护我们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