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意识渐入朦胧,身体却猛地一抖,仿佛坠入深渊 —— 这种突如其来的 “睡眠抽搐”,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历。有人说这是大脑在偷偷 “试探” 生死,也有人觉得是灵魂出窍的瞬间,而医学上,它有个更严谨的名字:临睡肌抽跃症。

这种肌肉的不自主抽动多发生在刚入睡或浅眠阶段,往往伴随着短暂的惊醒。就像眼皮偶尔跳动、吃饭时突然打嗝一样,它本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反应。有趣的是,研究发现有此现象的人,反而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这或许是因为肌肉抽动帮助身体释放了多余的神经张力,为深度休眠扫清了障碍。
美国睡眠协会的调查数据揭示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七成成年人在一生中至少经历过一次入睡抽动,更有 10% 的人几乎每天都会与它相遇。深夜里,当我们以为大脑已进入休眠模式时,其实它仍有部分区域保持着警惕。窗外的车流声、伴侣的翻身动作,甚至是体内血液循环的细微变化,都可能被这些 “清醒的角落” 捕捉到,进而引发局部肌肉的突然收缩。
那么,哪些因素会让这种抽搐来得更频繁?过度劳累首当其冲。当身体长时间处于高负荷状态,肌肉中积累的乳酸会干扰神经信号的传递,使得大脑在切换到睡眠模式时难以 “精准操控”。此外,紧张与压力也是重要推手。现代生活中,职场竞争、生活琐事常常让大脑像上紧的发条,即便躺在床上,那些未解决的问题仍在潜意识里盘旋,这种持续的紧绷状态会导致神经兴奋性异常升高,最终在入睡瞬间以肌肉抽动的形式释放出来。
睡姿不当则是另一个常见诱因。许多人习惯趴着睡觉,这种姿势会使胸腔受到压迫,影响呼吸的顺畅性,进而导致体内氧气含量波动。当呼吸节奏被打乱时,神经系统会本能地发出 “调整信号”,引发身体的突然抖动。蜷缩睡姿也有类似问题,长时间保持这种姿势会让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增加抽动的可能性。
值得欣慰的是,大多数临睡肌抽跃症都无需特殊治疗。只要注意调整生活节奏,避免过度劳累,睡前通过冥想、听轻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同时选择仰卧或侧卧等舒适的睡姿,就能有效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如果抽搐过于频繁,甚至影响到睡眠质量,那就需要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神经系统的潜在问题。

深夜的那次身体一抖,不过是身体与大脑在睡眠边缘的一次 “小互动”。了解了它的来龙去脉,我们便不必再为这短暂的 “惊魂” 而困扰,只管安心迎接甜美的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