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机、电脑普及的当下,“眼睛干涩、发痒、视物模糊” 已成为很多人的日常困扰,这些看似轻微的不适,实则可能是干眼症的信号。据《中国干眼临床诊疗指南(2023 年)》数据显示,我国干眼症患病率高达 21%-30%,相当于每 5 人中就有 1 人受其影响,其中 20-45 岁的办公族、学生群体占比超 70%。作为 “屏幕时代” 的高发眼病,干眼症正悄悄夺走人们的眼部健康,却常因症状 “不致命” 被忽视。


干眼症并非简单的 “眼睛缺水”,而是由泪液分泌不足、泪液蒸发过快或泪液质量异常导致的眼表疾病。其症状具有 “渐进性” 特点:初期多表现为眼睛干涩、异物感,像有沙子进眼;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畏光、视物疲劳,看屏幕 10 分钟就需闭眼休息;严重时会引发眼表损伤,出现角膜上皮脱落,甚至影响视力。28 岁的程序员小林就深受其扰,他每天面对电脑工作 10 小时以上,睡前还会刷 1-2 小时手机,半年前开始频繁揉眼,以为是 “用眼过度”,直到眼睛红肿、看东西出现重影才就医,被诊断为中度干眼症,若再拖延可能导致角膜瘢痕。
诱发干眼症的因素与现代生活方式高度相关。首先是 “屏幕依赖”,看电子屏幕时,人眨眼次数会从正常的每分钟 15-20 次降至 5-8 次,泪液无法及时均匀分布在眼表,加速蒸发;其次是环境影响,空调房、暖气房内空气干燥,会使泪液蒸发速率提升 30% 以上,长期处于此类环境易诱发干眼;此外,长期佩戴隐形眼镜、频繁使用含防腐剂的眼药水,或患有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全身性疾病,也会增加患病风险。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群体因长期使用平板电脑、游戏机,干眼症患病率正以每年 5% 的速度上升,成为 “新高危人群”。


科学防治干眼症,需遵循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的原则。日常预防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控制 “屏幕时间”,每使用电子设备 40 分钟,远眺窗外绿色植物 5 分钟,同时有意识地多眨眼;二是改善环境湿度,在空调房放置加湿器,将湿度维持在 40%-60%,避免空调风口直吹眼睛;三是调整用眼习惯,不熬夜,睡前 1 小时远离电子屏幕,佩戴隐形眼镜者每天佩戴时间不超过 8 小时,且定期更换镜片。
若已出现干眼症状,需及时干预:轻度干眼可使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缓解干涩;中度干眼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睑板腺按摩、热敷,促进睑板腺分泌;重度干眼则需采用强脉冲光治疗、泪小点栓塞术等医疗手段,修复眼表功能。需警惕的是,切勿自行购买含血管收缩剂的眼药水(如含萘甲唑啉、羟甲唑啉的产品),长期使用会导致药物性角膜炎,加重干眼。


眼睛是 “心灵的窗户”,也是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在屏幕占据生活大部分时间的今天,关注干眼症不仅是守护视力,更是守护生活质量。正如眼科专家提醒:“干眼症是‘可防可治’的疾病,早发现、早干预,才能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损伤,让眼睛始终保持‘水润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