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99健康网

皮肤干燥:屏障受损的信号与科学修复方案

2025-11-07
皮肤干燥指皮肤缺乏水分引发的不适现象,主要表现为紧绷感、脱皮、沐浴后瘙痒等。其成因涉及年龄增长、气候干燥、过度清洁(包括碱性清洁剂和过热洗浴)。预防需加强日常护理、调节饮食并保持饮水。皮肤由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构成,角质层与皮脂膜共同形成屏障防止水分流失。不同肤质需针对性保湿:干性皮肤选用含透明质酸、神经酰胺的保湿产品,油性皮肤注重清洁控油并适当补水,敏感肌推荐低刺激成分(如神经酰胺、角鲨烷)。甘油通过吸湿性增强锁水,玻尿酸通过留存水分改善干燥。日常需避免过度清洁,控制洗浴水温,并增加水分及碱性食物摄入。
皮肤干燥已成为全球约 30% 人群的常见困扰,表现为发干、粗糙、脱屑甚至皲裂,其本质是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导致的经皮失水增加。了解背后成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是改善干燥问题的核心。
环境与生活习惯是诱发干燥的主要外部因素。冬季气温骤降、空气湿度低于 40% 时,角质层水分蒸发速度加快,天然保湿因子流失量较夏季增加 2-3 倍,小腿、手臂等皮脂腺分布较少的部位更易出现脱屑。过度洗浴同样会破坏皮肤屏障 —— 用 40℃以上热水洗澡 15 分钟以上,会导致角质层脂质流失率升高 60%,而频繁使用皂基类清洁产品会进一步升高皮肤 pH 值,引发角质蛋白变性。此外,老年人皮脂腺功能随年龄增长减退,60 岁以上人群中,70% 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年性皮肤干燥。
疾病因素也需警惕。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因代谢减慢,皮脂腺分泌减少,常伴随全身皮肤干燥与乏力;鱼鳞病等遗传性疾病会导致角质层脂质合成障碍,患者出生即出现四肢伸侧鳞屑性干燥;而长期服用异维 A 酸等药物,也可能引发药物性皮肤干燥。若干燥伴随瘙痒、掌跖角化或夜盲等症状,需警惕潜在疾病。
科学应对需兼顾护理与治疗。日常应将洗澡水温控制在 37℃以下,时长不超过 10 分钟,冬季每周洗浴 1-2 次即可。洗浴后 3 分钟内涂抹含神经酰胺、透明质酸的润肤剂,成人每周用量需达 100 克才能形成有效保护膜。室内可通过加湿器将湿度维持在 50%-60%,减少水分蒸发。针对疾病引发的干燥,需对症治疗:鱼鳞病患者可外用 10% 尿素软膏,维生素 A 缺乏者需补充动物肝脏、鱼卵等营养素,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则可采用生物制剂如度普利尤单抗治疗。

最新文章

干眼症:被忽视的 “眼疲劳”,正在悄悄损伤你的视力

眼科

 

阅读19505

医美术后护理指南:避开误区才能效果翻倍 !

皮肤

 

阅读19899

肌肤屏障修复:破解敏感、干燥的底层逻辑

皮肤

 

阅读15813

关注生活方式:远离不孕不育的隐形威胁

不孕

 

阅读18743

辅助生殖技术:不孕家庭的希望之光

不孕

 

阅读10653

冀ICP备20240911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