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觉得眼睛发涩,看屏幕不到半小时就酸胀得厉害,揉一揉反而更不舒服。” 在眼科门诊,这样的诉求越来越常见,而背后的 “元凶”,正是干眼症。据《中国干眼症诊疗专家共识(2023 年)》统计,我国干眼症发病率已达 21%-30%,相当于每 3-4 人中就有 1 人受其困扰,且呈现年轻化趋势,20-40 岁人群成为高发群体。


很多人认为干眼症只是 “眼睛缺水”,滴点眼药水就能缓解,实则不然。干眼症的核心是 “泪液循环失衡”—— 要么泪液分泌不足,要么泪液蒸发过快,或是泪液质量不佳,导致眼球表面无法形成完整的 “泪膜保护屏障”。除了眼干、眼涩,患者还会出现眼睛异物感、烧灼感、畏光、视物模糊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角膜损伤,影响视力。26 岁的程序员小林就是典型例子:每天对着电脑工作 10 小时以上,还习惯戴着隐形眼镜,最近不仅眼睛干涩刺痛,看东西也总觉得 “雾蒙蒙”,就医后才发现角膜已出现轻度磨损,确诊为中度干眼症。


以下几类人群是干眼症的 “高危群体”,需重点警惕:一是长期使用电子屏幕者,手机、电脑等设备发出的蓝光会加速泪液蒸发,且人们盯着屏幕时眨眼次数会从每分钟 15-20 次减少到 5-8 次,进一步加重眼干;二是佩戴隐形眼镜的人群,尤其是每天佩戴超过 8 小时的人,镜片会吸收眼表水分,还可能引发炎症,增加干眼风险;三是办公室白领、学生等长期处于空调环境的人,干燥的空气会加速泪液流失;此外,更年期女性因激素变化导致泪腺分泌减少,也是干眼症的高发人群。


应对干眼症,科学护理比盲目滴眼药水更重要。首先,要调整用眼习惯:每使用电子屏幕 40 分钟,休息 5-10 分钟,通过 “20-20-20” 法则缓解疲劳(即看向 20 英尺外的物体 20 秒);其次,改善用眼环境,在空调房放置加湿器,将湿度控制在 40%-60%,同时避免空调风口直吹眼睛;再者,选择人工泪液时需注意,优先选不含防腐剂的单剂量剂型,避免长期使用含防腐剂的眼药水损伤眼表;对于中度以上干眼症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专业治疗,如睑板腺按摩、强脉冲光治疗等,从根源改善泪液分泌功能。
干眼症是 “现代生活方式病”,预防大于治疗。只要养成科学的用眼习惯,及时关注眼睛发出的 “求救信号”,就能有效降低干眼症的困扰,让 “心灵的窗户” 始终保持清澈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