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Diabetes Investigation》的研究数据触目惊心:2019 年我国因糖尿病死亡的患者已超 17 万,其中 40~44 岁人群成为 1 型糖尿病死亡的高发群体,70~74 岁则是 2 型糖尿病死亡的重灾区,且男性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数字仍在持续攀升,预计到 2025 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将突破 5.7 亿,年死亡人数可能达到 159 万。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真正致命的是长期高血糖引发的各类并发症,因此患者除了定期监测血糖,更要警惕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出现以下 4 种迹象时必须立即就医。

酮症酸中毒:呼吸中的 “烂苹果味” 是求救信号
当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或升糖激素异常升高时,身体会被迫分解脂肪来供能,大量酮体在体内堆积,就会引发酮症酸中毒。这种并发症来势汹汹,初期表现为明显的乏力、多尿、口干,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出现头痛、烦躁、恶心呕吐等症状,最具特征性的是呼吸中会散发出类似 “烂苹果” 的异味。这是因为酮体中的乙酰乙酸分解后产生了丙酮,通过呼吸排出体外。若不及时干预,会迅速发展为脱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 1 型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绝对缺乏,更易发生此类急症,一旦出现上述症状,需立即检测血糖和尿酮体,及时就医补液、补充胰岛素。
高渗高血糖状态:脱水背后的 “隐形杀手”
与酮症酸中毒不同,高渗高血糖状态多见于老年 2 型糖尿病患者,且起病隐匿,容易被忽视。发病初期,患者可能只是感觉口渴加剧、尿量增多,看似 “普通” 的症状背后,血糖可能已飙升至 33.3 mmol/L 以上。由于血糖过高,血液渗透压显著升高,会导致细胞内的水分大量流失,引发严重脱水。随着病情恶化,患者会出现意识模糊、反应迟钝、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最终陷入昏迷。这种并发症的死亡率较高,因为严重脱水会导致心脑血管灌注不足,诱发心梗、脑梗等致命问题。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若出现持续口渴、尿量异常增多,或伴有精神状态改变,必须立即测量血糖,一旦超过 33.3 mmol/L,需紧急送医进行补液和降糖治疗。
严重低血糖:血糖 “过低” 比 “过高” 更凶险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低血糖的危害丝毫不亚于高血糖。临床上,普通人群低血糖的诊断标准是血糖 < 2.8 mmol/L,但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适应高血糖环境,一旦血糖 < 3.9 mmol/L 就可能出现低血糖症状,必须高度警惕。低血糖发作时,身体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如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若未及时纠正,会迅速进展为意识障碍、抽搐,甚至脑损伤。大脑对葡萄糖的依赖极强,低血糖超过 6 小时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神经损伤,留下终身后遗症。因此,糖尿病患者外出时应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等碳水化合物,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立即进食 15 克碳水化合物,15 分钟后复测血糖,若仍未达标则需继续补充,情况严重时需立即就医静脉注射葡萄糖。
乳酸酸中毒:二甲双胍使用者要防 “大蒜味呼吸”
乳酸酸中毒虽不常见,但在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中需特别留意,尤其是合并肾功能不全、心功能衰竭的人群。二甲双胍本身不会直接导致乳酸升高,但当患者肾功能下降时,药物排泄受阻,加上组织缺氧、乳酸代谢障碍,就会造成乳酸在体内大量堆积,引发酸中毒。其典型症状为呼吸深快且伴有 “大蒜味”,同时伴随全身乏力、四肢湿冷、皮肤发绀(青紫)等表现。这种并发症进展迅速,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需定期检查肾功能,避免在缺氧、感染等情况下擅自用药,一旦出现上述症状,需立即停药并就医,通过血液检查明确乳酸水平,及时接受纠酸、补液治疗。

糖尿病的管理如同走钢丝,既要控制高血糖,又要防范低血糖,更要警惕各类急性并发症的 “突袭”。上述 4 种迹象都是身体发出的紧急求救信号,任何一种都可能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应牢记这些症状,定期监测血糖和相关指标,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用药习惯,一旦出现异常,务必第一时间就医,为生命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